特色优势: 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一直是学院的优势研究方向,在涡轮发动机总体性能设计、临近空间组合动力总体性能设计、飞发一体化设计、通航/无人系统动力研发、新概念喷气推进动力、多学科耦合及仿真等关键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丰富的工程经验。 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商发、606所、608所、624所、贵阳所,及航天三院31所等国内主要燃气涡轮发动机研发单位得到实际应用,承担了众多型号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为型号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色优势: 基于机器学习与叶栅数据,自主建立了损失与落后角模型。 形成了可控扩散、可控分离等叶型优化设计方法与多级轴流压气机智能优化设计系统。 揭示了不同失稳先兆波诱发机理,建立了基于非定常耦合效应的先进处理机匣设计方法。 基于自主发展的大规模、高精度DES数值模拟程序,发展了基于流动控制理念的高负荷压气机气动布局方法,获国防发明二等奖。 与624所合作完成WSXX高压压气机设计,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与606所合作高推比发动机高压压气机设计,获中航工业评价“历史突破,国际领先”。
特色优势: 突破叶轮机的结构限制,自主发展了PSP、PIV、液晶等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复杂内流光学测量技术,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叶片表面气动参数分布。 发展了基于阵列传感器高精度测量方法,解析出了全特性线以及流动失稳过程中流场的稳态及动态发展过程,形成了低速压气机模化试验—叶顶间隙非稳定流动诊断技术与基于降维理论的叶轮机械数据挖掘方法。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面上等)、民机专项、A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资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奖。
特色优势: 航空发动机高油气比燃烧技术; 舰船燃气轮机燃烧室技术; 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污染燃烧技术; 工业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 燃烧室先进冷却技术; 先进扩压器技术; 先进扩压器技术;
特色优势: 建立了转子进动分析理论体系,包括四个定理,提出了发动机转子系统“可容模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项,所研制的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应用于航空、航天和舰船等领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特色优势: 专注于高温排气系统的红外和电磁辐射预测和抑制方法,及新型低可探测大曲率排气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发展的飞机短舱和排气系统一体化设计软件成功应用于Y20,实现了装S弯喷管的无人飞行器国内首次飞行试验验证和90度矢量偏转喷管首次热态模型试验。拥有国内高校唯一的全尺寸喷管、进气道电磁辐射试验平台。研究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出版学术专著1部。